《七月的天山》评课稿---徐丫丫

    《七月的天山》是部编版四下第五单元的一篇习作例文,该篇写景文语言优美、结构清晰。张志豪老师首先以天山长2500多米,宽300多米等数字介绍天山,引导学生感受天山的大和辽阔。随后引导学生抓住作者观察点变化的词句,让学生明确本篇文章的浏览顺序。之后,张老师引导学生重点研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本段主要描写景物,并体会句子好在哪里,着重欣赏、品析了比喻句。很可惜,因为时间关系,本课停留在了赏析句子处。

    在导入部分,我觉得张老师以天山的大和辽阔为侧重点来介绍不太合适。文章对天山的描写是“美”的,以天山的“美”为切入点,或者由辽阔引出游览顺序也不错。新授部分,张老师紧扣单元按浏览顺序写景物的语文要素是合理的。在明确所描写的景物后,张老师聚焦于语言,让学生体会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但缺少对“为什么选择这些景物”这一问题的关注。同时,第二自然段本身也有从高到低的顺序,或许因为时间有限,这一部分教学在本课中也未体现。

    教学过程中,张老师以谈话导入,让学生说感受,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在教学游览顺序时,以关注观察点变化为要求,采用读一读、想一想、圈一圈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浏览的顺序在文章中的具体表现。同时,他根据学情,对学生能够感知到的游览顺序予以充分肯定,对学生感知模糊的地方进行点拨,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在教学所描写的景物时,张老师带领学生将“浪花、雪水、溪流”归纳为“水流”这部分几乎是直接给出的,没有给予充分引导。让学生分别找出描写“雪峰、云影和水流”这三样景物的句子并说感受时,张老师注重了课堂上的朗读,指名学生朗读文句,读出其中的“美”,这一点值得学习。但朗读形式上可以做得更多样些,用个别读、理解读、男女赛读、教师泛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天山“七月之美”的与众不同。

    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首先设计了谈话导入环节,引导学生结合“交流平台”学习单元语文要素,强化对按游览顺序的顺序写、按变化的顺序写、写清重点的认知,为本科学习打下基础。教学第二自然段,我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该段的顺序,而写清重点的教学被我放在了第四自然段,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批注自读例文来体会写景方法。在学生对文中景物有了一定感受后,引导他们探究思考:为什么选择这些景物作为描写对象?最后的练习内容结合单元“初试身手”中的内容,观察附近一处景,将其作为单元学习的前置性学习。

2021年3月25日 14:54
浏览量:0
+关注

六年级3班

+关注

六年级1班

+关注

五年级5班

+关注

四(2)班

+关注

四年级3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