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国际学校-蒋慧敏-语文作文教学需要“拿来主义”

语文写作教学需要“拿来主义”

——以朱自清《春》为例

昆山国际学校 蒋慧敏

【摘要】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立足于文本,少一些“舍弃主义”,多一些“拿来主义”。从教材中寻找写作教学的素材和方法,让写作教学大放异彩。 

【关键词】阅读教学 写作教学 拿来主义 模仿写作

初中课堂中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两大块,也是两大难,关乎语文教学的成败。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试题的设计越来越灵活,不局限于课本知识的考察。语文考试经常被吐槽为“学都没考,考都没学过”试题中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写作材料,让部分语文老师舍本逐末,彻底放弃了文本教学,更不愿意从文本中去寻找写作教学的突破点。

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虽然写作部分的分值已经占据试题分值的半壁江山,可是写作教学却依旧是一线老师不愿涉入的险滩。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写作的训练不能短期见效,更不能带来一蹴而就的成果。另一方面如何在繁忙的阅读教学中做到有目的有成效的写作教学训练也让老师们一筹莫展。

要改变目前的写作教学现状,我们应该少一些舍弃主义,多一些拿来主义部编初中语文教材,蕴藏着丰富的阅读资源写作资源。这些资源,教师进行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重要载体。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外,还应该去研究文章的谋篇布局和写作技巧阅读感悟中,挖掘出每一篇文章写法上的独到之处,学习模仿这些写法

模仿性写作可以按照由词语短语,由短语到句子,由文本内容到写作方法,由片段训练文章的谋篇布局,步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阶梯式”训练方式递进。

《春》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经典的篇目,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写得有形、有色、有声、有情,充满诗情画意,一直是写景抒情散文的经典范本。下面《春》一课为例,谈谈笔者的教学实践。 

一、形神兼备巧仿词语

抓住景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修辞具体细致描写景物《春》这一课教学重点

“春草图”通过词语和修辞的运用,突出了春草嫩、绿、多、软的特征。为了让学生准确概括草的形态和颜色的特征,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诵读本段文字,并体会这段文字的语言美接着引导学生从修辞和词语的角度分析这段话的表达效果;最后让学生对下面一句话进行仿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到拟人化词语“偷偷地”所体现出小草在不知不觉中成长的长势和情态。“钻”体现了小草生命力的旺盛。“嫩嫩的”、“绿绿的”抓住春草的质地和颜色展现了春草的新的特点叠词,让语句起来更有舒缓之感。我在作业中就要求学生仿照例句,去仿写一段话。要求:运用生动的词语和修辞,抓住冬草的特征,描摹事物的颜色和情态。

仿写作品1

冬天的小草好像那步入暮年老人的手,那般蜡黄、干枯,没有生命气息。一阵寒风刮过,冬草们折下了腰,埋下了头,他们心中有一个信念一直支持着它们那就是:等待来年的春天,等待它们的焕然新生!

仿写作品2

一眼望过去,在这凛冽的冬天里,竟然有一片绿油油的草地,草有的俯瞰草地,有的仰望天空,有的与旁边的草嬉戏打闹,有的十分孤傲,仿佛一个隐者……一片严冬的草坪,竟能有如此生机!可是再仔细一摸,这竟然是一块人工铺设的假草坪!

第一名学生通过自己对冬草的观察,运用拟人的修辞,巧妙地写出了冬草枯黄、衰败的特征;第二名学生通过拟人和大量的形容词、动词再现了冬天里人工草坪给人的独特感受。

绘声绘形,巧设角度

抓住景物特点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是《春》这一课教学难点

“春风图”作者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春风写得声有味,有情有感。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笔下的本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有着怎样的特征,以此让学生来感悟多角度写景的妙处;最后引导学生通过多角度,来描摹身边的景。通过对本段文字的理解学生发现多角度描写景物能够全面的再现景物的特征。我要求学生根据本段文字,抓住夏秋更替季节雨的特征,从多角度描写雨的情态。

学生的仿写作品

傍晚时分,天空上渲染着如老照片般的旧黄色。蜻蜓低飞,闷闷热的天气让我大汗淋漓,汗水顺着发丝往下淌。

回坐到空调房,燥闷心情减了大半。我望向窗外,天空中的那抹黄色已不见了踪影,取代而之的是暗蒙蒙的灰色。

“轰隆”一声巨响一记响雷了下来,我的心因一震只看见窗外的天已经变黑,让人猝不及防的,阵雨如一大盆水从天上倒下来,一发不可收拾。这场雨来得异常猛烈,愈下愈大,斜斜的两点“啪,啪”地拍打在窗户上,似乎是想把这窗户打穿。不知怎的,我的心也随着大雨澎湃了起来。

片段抓住昏黄的天空、低飞的蜻蜓以及自己闷热的感受,从视觉和触觉的角度来刻画了下雨前的情景;通过雷声、雨声从听觉角度写出了雨之大。生动的再现了江南夏秋之际雨的特征。

层次清晰,巧用顺序

抓住景物特点,掌握课文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的写作特点,是《春》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春花图”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这段文字,作者从听觉、视觉的角度描绘了一幅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写法上不仅有比喻、拟人等修辞运用还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多种表现手法运用

我首先引导学生,让他们根据学过的“春草图”从词语、修辞、表现手法的等角度赏析本段文字;接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树上”“花下”“草丛里”分析出这段文字是按照由高到低的空间顺序写的。学完这段文字后,我要求学生仿照本段文字的结构,按照空间顺序,多角度、多层次去描摹自己喜欢的景物

仿写作品1

闭了眼,漆黑的天幕下已经满是小摊、剧场、吆喝声。大街小巷里,成千上百的人们哄笑一团,喜庆的气氛瞬间弥漫开来,散在空气中。河面上铺满花灯,这样的,那样的,像散落的星星,闪呀闪的。

仿写作品2

闭了眼,身边仿佛已经满是深幽的海水。海面上风平浪静,机制白鸥神披雪白的外衣,浮光掠影地沾过水面。大小的鱼儿畅快地在水中与同伴嬉戏。海底的“居民”到处有:杂样儿,有害羞的海螺,有横行的大蟹。这充满活力的动物们为这辽远的汪洋增添了几分活力。

小作者们按照空间顺序,层次清晰地写出了自己所看的景象,都在模仿写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写作,让模仿性写作有了更深度的发展和提升

活用知识,巧借布局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善学者,得鱼忘筌;不善学者,刻舟求剑。”可见,模仿不是目的,在模仿的基础上提升写作能力,才是目的。在学生对《春》这一课谋篇布局有了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通过活用学到的知识,仿写夏天。

学生仿写作品:

  当树枝上已经长繁枝嫩叶,当蚊虫知了渐渐开始变多,当天气由温暖渐变成炎热时,人们才知道夏天到了。

  听,夏的声音是响亮的,不同春,往往总是静谧与和平。知了,蝈蝈总是不分昼夜,不知疲倦地叫着,他们用自己独特优美的歌唱声,唱出只属于自己的美好年华。“知--知-……”的声音,传出草丛与树木,散到村庄与城市,让世上每一个人都听到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声音。

  风,呼呼吹着,它走过叶丛时,与树叶子们“沙沙”地尽情玩耍;他赶过海面时,与波浪们“哗哗”的尽情赛跑。有时,调皮的凤还会吹到人们的身上。在风吹过时身上每一个地方都暖暖的,感觉风是暖绵绵,十分惬意。

  看夏颜色是缤纷的,细致已经长成长条,嫩芽已经长成大叶。瓜田里,草坪上树叶子里,都纷纷呈现出盎然的绿色。但荷花池里却不一样,的荷花,在莲藕里,在荷叶里,在夏天的绿色里是多么与众不同。一点两点三点……红里包黄的荷花,正如炎炎夏日一样,给人以火一般的感觉。他在生长,他在绽放,他在燃烧,燃起了夏的整片绿色。

  闻,夏的味道是丰富的,也是令人喜爱的荷花。一闻,里面不仅有沁人心脾的花香,还有与身俱来独特的那泥土味,再仔细闻闻,也许还能闻到独特的清晨露珠留下的清香。的味道是温暖的,里面有被太阳烘暖的余温,再来些水的自然香,泥土的清新香,花的芳香,就更好了。

  即使夏的白昼再怎么炎热,也按捺不住人们好动的脚步。爱运动的人们总是会选择傍晚这个怡人的时段,来强身健体,不让自己懒散的度过一天。夏天是努力的季节,人们在新年许下的美好愿望,也总是通过在这时奋发向上,来努力实现。

我爱夏,不仅爱它动人的声音,美丽的景色,宜人的芳香。我还爱它积极努力,奋力拼搏的精神。           

小作者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觉,运用了课堂上学到的写作技巧,给我们展现了他眼中与众不同的夏天。将模仿灵活地运用到写作中,不留一点痕迹。语文教材是优秀的写作范本,与其“舍本逐末”不如“追本溯源”,立足于文本,多一些“拿来主义”少一些“舍弃主义”,让我们的写作教学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2009:38-39

[2]马新民.阅读是写作备考的起点[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3):59.

 

 

 

2021年5月22日 09:05
浏览量:0
+关注

六年级3班

+关注

六年级1班

+关注

五年级5班

+关注

四(2)班

+关注

四年级3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