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国际学校-张晓明-群文阅读,有法可循

群文阅读,有法可循

---浅谈部编版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

                                      昆山国际学校 张晓明

【摘要】阅读一直都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知识区域。而初中阶段也是介于小学和高中的过渡阶段,在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量至此也大幅度增加,单篇课文的精读已显然不能满足大语文背景下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此时,教师能否有效地指导中学生学习群文阅读,从而开拓中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则显得至关紧要。基于此,本文对部编版教材的单元整体阅读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中学语文   部编教材    群文阅读   多角度   阅读能力   

在阅读时,有人会进入这样的误区,认为减轻这些学生的学习负担,可以将学生的脑力劳动的范围降低到最低的限度,然而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经过周密考虑地、有预见地、有组织地让学生阅读,是教师要关心的一件大事。”1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集合听、说、读、写多种方式于一体的立体化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指出,要重视语文学科中各个教学板块的教学方式创新。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部编版教材对学生阅读量提出了更高地要求,无论是课内文章的编选还是经典名著阅读,都重新提出了要求。因此,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在语文学科地位日渐突出的当下,若想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单一的教学方式则会束缚学生在知识海洋里遨游的手脚,此时,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则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条通途大道。通过群文阅读比较让学生系统地、全面地掌握语文的知识与技能,即由单篇课文学习拓展到多篇课文学习,由文本内的知识扩展到课外的知识学习,将学生的认知从较为单一浅显提升到较为系统地、深刻地阅读教学方法。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2

一、科学地精选阅读材料

群文阅读教学的前提是大量的阅读,对于中学生而言,也许在起步之时,由于受到时间、学生对知识接受能力以及素材积累的限制,一开始进行群文阅读是较为艰难的,但是随着学生阅读量的积累,视野的拓展,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对于文本的整合能力以及解读能力自然也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究竟选择哪些文章来读,如何读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引导。首先,对于素材的选择,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积累:

(一)从学科教材中获取。

部编版教材对初中课文进行了重新筛选整编,课文的篇目由30篇缩减到24篇,并且课文选篇更加突出经典性,和时代性,重素养且成体系。课改体现出十分重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筛选后的被选入教材的每一个文本都是经得起品咂的上乘佳作,值得学生反复诵读,并且非常具有典范性,因此对引导学生在学习上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则会很有效。让学生充分利用好手中的教材,闻一而知十。

(二)从课外阅读中获取

语文素养究竟怎样才能提升?一定要将知识延伸到课外阅读中去,引导学生学会知识迁移,如果只靠知识精读精讲,即使反复操练也是收效甚微的。课外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打个比方,他说阅读即思想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更是鼓帆前行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3但是,课外阅读也并不仅仅局限于经典名著这种大篇幅文章的大阅读,因为学生学习时间有限,甚至较为零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对零散时间的利用,引导学生注意对配套练习中的阅读理解做有效积累。

(三)从阅读杂志中获取

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除了对教材内的知识以及配套练习和指定的名著外,还要多进行片段阅读,养成读报纸读杂志的习惯,将经典文章与当下流行的时文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将知识由课内到课外,由过去到现代的延伸。比如八(上)语文教材中第一单元为“新闻天地”收录了消息三则,特写一篇,通讯一篇,评论一篇,为了巩固学生对新闻体裁的认识,可以从报纸阅读中强化认知。

(四)从网络上获取

互联网络的发达与普及,为学生摄取知识提供了便捷的条件。朱永新说:阅读的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改变。因此,学生可以利用周末等课余时间利用新媒体进行阅读也是阅读的一种新颖的与时俱进的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好摘记,充实自己的阅读量。

二、选准角度有机整合。

余映潮老师说:“角度”这东西,不经过“山重水复”的跋涉,是看不到它的;不达到“千呼万唤”的地步,它是出不来的。4所以选准角度,就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专业素养,深入文章,寻找四两拨千斤的一个支点,将多篇阅读串联起来,它犹如串联珍珠的一条彩线,首先要线选的好,才会制成一条美丽的项链。可以通过一篇带多篇、一篇带整本、一本带多本的方式将知识进行整合。

“群”的学习过程可以使由一而三,由三而异的过程,由文本某一特质出发运用“同类信息整合”的方法,将“一个”整合成“一类”。5部编版语文教材八(上)第一个单元,因本单元主要是新闻写作,几篇文章文体类型相同,且本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是感受消息、特写、通讯和评论的写作特点及写法特点。因此可以通过以下几种策略和方法组织学生群文阅读:

1.寻找单元整体的特征选择支点,如不同新闻体裁的比较,在时效性,文学性等方面进行群文比较阅读。同:都具有时效性,传播性和真实性。异:在时效性强弱方面,消息>通讯>特写。而在文学性方面,消息<特写<通讯,对于需要及时报道的新闻,采用消息的方式更为直观、快捷,而对某一新闻重点描述时则通讯更为适合,它较消息更具有文学性,且更接近于记叙文。如在刻画人物形象时,《“飞天”凌空》中除了描写人物“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的表现外,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描写白云和飞鸟,描写观众,营造了现场宁静的氛围,这些手法都增强了文体的文学性,也起到了吸引读者的作用。而《一着惊海天》这则通讯的形式则更为灵活,运用了“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等工整精巧的句式,以及“刀尖上的舞蹈”“像凌波海燕”的比喻修辞,形象贴切,不仅讲究时效性、真实性,更具有意境美,特别具有画意和美感。通过群文比较,学生可以很好地区分不同文体的异同点。

2. 选择新闻的结构对比法进行整合。将标题、导语、主体进行比对,从而更好地把我消息结构的五部分。也就是说实用类文本,可以根据其文本特点、结构特点、语言特点等进行知识整合,以一篇带多篇。通过训练学生分析新闻标题的特点进而给材料让学生拟写标题,导语,根据倒金字塔结构拟写微型新闻。学生不仅可以清晰地辨别不同的新闻体裁,把握消息的特点、要素和结构,理解通讯、特写和评论形象生动的形象。也缩短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大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除此之外,散文阅读、诗歌、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也仍然受用。比如,在部编版语文七(下)第一单元中《邓稼先》、《说和做》、《回忆鲁迅先生》、《孙权劝学》这几篇课文可以抓住人物描写的方法进行群文阅读,《说和做》一文,写闻一多时着意刻画描写他参加游行时的神态以及外貌,“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形象如在眼前;《回忆鲁迅先生》通过描述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小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伟大人物的平凡生活;《邓稼先》一文除了描述邓稼先感人的事迹又用对比的方式凸显了邓稼先无私奉献、敦厚淳朴的美好品质。这几篇文章都体现了主人公高尚的人格魅力。将几篇文章整合在一起阅读,不仅有利于熏陶学生的爱国情怀,还可以增进学生对榜样的崇敬和热爱。在感受情感上犹如排山倒海的气势。而七(下)中第三单元《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卖油翁》通过抓住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细节描写来进行群文阅读,老王镶嵌在门框中的身影让人难忘,长妈妈知道的一些规矩”,睡觉时摆成大字型的描写凸显了她的朴质善良以及对“我”的关爱,《卖油翁》中则是运用“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的语言描写这一细节,凸显了卖油翁的自信与技艺高超,通过群文比较,一个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都很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他们都很普通,但是他们又都是淳朴的,可敬的,他们都有着难能可贵的美好的心灵。古诗文的群文阅读则可以通过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共读,也可以同一背景下的文章共读,比较作者的内心情感有无异同。文言文亦是如此,这样可以轻松地实现一篇带多篇的知识整合。

部编版教材八(上)中有一篇《蝉》的说明文,除了与所在单元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进行群文阅读,也可以引导学生如何联系《昆虫记》整本名著进行群文阅读。通过比较不同昆虫的生活习性,身体构造,巢穴特点,产卵方式等进行知识整合。通过学习《范进中举》引导学生与《儒林外史》进行群文阅读,通过比较来感受作者如何对那个时代科举制度的弊端,礼教的虚伪进行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可以使学生有效地构建起整本名著阅读的框架,进而实现了由一篇带一本,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由微知著。

同理,在名著阅读上,如果每一本都很详细地指导学生阅读,那么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教学进度上都不允许,因此,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闻一而知识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名著与名著之间巧妙地建立勾连的共同点,可以是比较名著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如鲁迅的《彷徨》笔下的小人物与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小人物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来感受两位作家如何用讽刺批判的笔法来针砭时弊的。当然整本书的群文阅读需要在大量的名著阅读基础之上进行。对于刚步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有些困难,但是相信在前面大量的群文的阅读基础之上,假以时日,一本带多本的群文阅读也会驾轻就熟。给学生一个支点,让他们可以翘起地球。

此外阅读组群的前提是寻找串起群文的彩线,找到几篇文章的契合点,可以使宏观主题型阅读,也可以局部立意研读,但是侧重点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贴近学生学习和学生生活,组群角度角度,但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三、完善自主探究的能力

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群文阅读不仅有理论的基础,最关键的要在于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具体落实群文阅读。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地喜欢阅读,能够身心愉悦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要时时刻刻本着以学生为本,教师为辅,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灵活地运用教学艺术,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可以变换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发地组建阅读兴趣小组,通力合作,共同探究文本。进而实现把阅读由课内延伸到课下,由教师主导转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阅读中不断地积累素材,从而为语文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教师的引导成为为学生打开阅读的潘多拉,让学生们的智慧之花在知识的花园里肆意绽放。



参考文献



[1]  【M】,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第19条


[2]  【M】,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p21


[3]  【M】,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p167


[4]  【M】,余映潮中学语文散文名篇教学实录及点评》,长江文艺出版社


[5]  【M】王君,《更美语文课》,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版,p110


2021年6月20日 19:59
浏览量:0
+关注

六年级3班

+关注

六年级1班

+关注

五年级5班

+关注

四(2)班

+关注

四年级3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