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经典里的悦读者
昆山国际学校 二(8)班 王熙茹家长
阅读是人类最美的姿态,读书的效果不一定立竿见影,但是读过的书,就如同走过的路,虽然不会一直停留在那里,但是会成为人生旅途中不可替代的风景。
陪孩子阅读,我更倾向于传统文学。从她牙牙学语开始,《三字经》《声律启蒙》再到后来的《西游记》《三国故事》,孩子在国学经典里学习到了古人的智慧。
但是真正的经典阅读,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辛劳的过程。在当前的时代,那些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相对于传统经典文化而言看似信息量大,方便快捷,但是在阅读收获上,仅仅是抓住了文学长河里的浮光掠影。“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传统经典文学的阅读,本身就是一轮意志的养成和心性的修炼,作为家长在这过程中,最需要纠正的是孩子的心浮气躁和浅尝辄止。
在经典文学的选择上,可以与课内的学习相结合,特别是诗词、古文等,在高年级的语文素养测试中比重逐渐增大,相对于泛读而言,对经典文学的精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精读去深度思考、反复推敲,不仅能让孩子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在这过程中提高应试的能力,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对于家长而言,在陪孩子阅读的过程中,也是自己学习探究的过程。每每阅读的古诗词的时候,我也会先了解一下每位诗人生平经历,每首古诗背后的故事,鼓励孩子画一画诗中描绘的美景,带着孩子一起感受诗人写诗时的心境。记得有一次跟孩子一起整理读过的唐诗,我就问她,李白是唐代的大诗人,如果他写了一首诗发朋友圈,你觉得谁会给她点赞呢?孩子眼睛溜溜一转,说道,一定有汪伦和孟浩然,因为她写过《赠汪伦》,也写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他们一定是好朋友。我随后问,杜甫也是唐代的诗人,他会给李白点赞吗?孩子肯定的回答,杜甫不会点赞,因为李白去世的时候,杜甫还没有出生呢。原来通过平时的积累,在她的脑海中,已经渐渐形成了一张古诗图谱,每一位诗人都是鲜活的,生动的,比起简单枯燥的古诗背诵,探究性的学习让孩子更有乐趣。
每一本好书都有灵魂, 经验丰富的人,用两只眼睛读书,一只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看到纸背后的情。我们家长需要做孩子第二只眼的启蒙者,让孩子在良好的文化底蕴、长久的诗书浸染中,迸发出更为鲜艳的人生底色。
六年级3班
六年级1班
五年级5班
四(2)班
四年级3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