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张晓明 仿写作文教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八年级语文上册之作文片段仿写
知识与技能:
了解仿写,认识仿写,学会仿写,通过练习提升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因声求气。以读促写,研读优美范文,探究和掌握仿写的技巧。
引导法:教师通过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思考、讨论、交流。
自我评价法:与同学交流,合理、准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体验成功快乐的同时获得知识,提高写作及修改能力。
对比法:通过对两种仿写的对比,发表个人看法,听取别人见解,共同探究。
从仿写精美文章中学会观察生活,认识自我,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昆明的雨》中运用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昆明的景物,景物特点鲜明,让人印象深刻。试选择文中的一个片段,模仿其中的修辞手法,描写一个事物或场景。200字左右。
思考:
(1) 文章是如何将众多看似闲散的材料组织在一起的?这样串联一起有怎么的表达效果?
(2)画出文中运用了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句子,结合以下列举的问题做些思考,并在课文旁做批注:
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修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昆明的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文中的比喻句本体、喻体的选择有怎样的特点?文中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
(3)除了修辞手法,还有哪些词语、哪些句式特别能传递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4) 把选择同一课文片段进行仿写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交流阅读体会。
(5) 想一想:回顾自己经历过的那些震撼人心的场面,选择一个具有气势的场景,思考自己如何仿照课文中的片段,把这种气势表达出来。
写一写:课堂完成仿写片段,小组交流习作,推荐并分享优秀作品。
茅盾的《白杨礼赞》将作者的情感融于对赞美事物的描写。从而使白杨树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中作者采取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托尔斯泰丑陋且平庸的外表,再赞叹他的与众不同之处。前后形成一种张力,让人读后对托尔斯泰的印象更为深刻。
1模仿课文《背影》《秋天的怀念》,写一篇亲情题材的文章,抒发对亲人的真挚情感。
(围绕写作任务,重读《背影》《秋天的怀念》,)思考下列问题:
① 两篇文章分别选择了“背影”“秋天”这样的具体形象来凝聚情思、推动情节、贯串全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 《背影》一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做具体细致的刻画,以此来表达情思,这对我们写记人文章的选材有何启发?
③ 《秋天的怀念》一文是怎样寄情于景的?文章没有任何直接抒情,而是通过那些不事渲染、本色呈现的细节来表达深沉热烈的感情,这对我们作文有何启发?
④ 《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为什么看似平淡、寻常的文字却能如此感人?这对我们作文又有何启发?
2. 课上组织小组交流,明确《背影》《秋天的怀念》写作上可供学习借鉴的要点。
3. 学生确定描写对象,确定文章题目,安排文章的线索和结构,列出写作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