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陈彦龙论文
浅谈中学太极拳教学
昆山国际学校 陈彦龙
[摘要]为丰富中学武术课的教学内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更好地探讨中学太极拳的教学方法,提出中学太极拳教学增加讲解的比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太极拳的认识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和维持学生学习练太极拳的兴趣, 符合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观察、理解太极拳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学;太极拳教学;改革
作为东方文化瑰宝的太极拳, 蕴涵着丰富的中国古典哲理, 以脉络学说为基础, 强调整体性, 是一种具有强身、健体、益智、修性等多种功效的人体运动。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价值多元,其形象和内涵已经成为具有鲜明特征的东方文化元素和民族标志,这在中国举办亚运会和奥运会等重大国际活动中都有突出体现。作为中华民族的年青一代,我们中学生应该认识、了解太极拳的相关知识,学习和掌握太极拳的基本技巧,秉承和发扬太极拳的精神和内涵。然而, 长期以来, 由于各种原因, 青少年学生对于太极拳的健身价值, 对于柔和缓慢、重意不重力的太极拳套路运动往往是敬而远之。笔者根据多年来的自身体验和对学生太极拳辅导的教学经验, 发现常规的太极拳套路教学方法, 很难激起和维持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兴趣, 大部分学生只是机械地被动地学习太极拳, 这已完全不能适应当前健康教育和终身体育思想的要求。因此,如何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培养和维持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兴趣, 使太极拳教学逐步由教师教太极拳到学生学太极拳甚至自觉的去练太极拳, 达到提高中学太极拳教学质量的目的, 培养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这是值得探讨的。
1.中学太极拳应突出理论的讲解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太极拳的认识, 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太极拳运动不同于球类、田径等项目, 绝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太极拳, 常规教学的开始阶段, 由于学生对武术的好奇而比较顺利,然而,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消退, 有时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套路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提示太极拳蕴涵着的中国古典哲理和基本技法,使学生从生命科学的角度理解太极拳健身的原理, 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好奇心, 不断体验到自身进步所产生的成就感, 从而达到引导学生对太极拳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并自觉探索其运动规律的目的。
(2) 技击方法的拆解在太极拳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技击是武术运动的灵魂, 任何套路离开了技击, 就不能称之为武术套路。对太极拳技击含义的拆解, 一方面, 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 理解太极拳单个动作的技击含义, 有助于学生学习太极拳套路时意识的领会和力点的把握, 达到以意导气, 以气导动目的。这样一讲解, 学生的兴趣马上就提了上来。同时通过教师演示使学生明白耸肩抬肘时不利于用力的道理, 这样抱球时易犯的错误也就年迎刃而解了。
2.改进太极拳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 普及太极拳
(1) 首先要认识太极拳。据传, 武当道士张三丰,用“太极”__________这种宇宙演变生化模式,结合启悟的天人合一之道,作为拳术的基础原理和理论指导及结合前人内家拳术之精要和道家内丹而创出的太极拳, 历经数百年, 发展到今天形成了陈、杨、吴、武、孙等五大门派,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深受国内外人民喜爱的一种古老拳术。头要正, 肩要沉, 肘要垂, 腕要平, 手要展,背腰拔, 胸腰含, 腹要实, 腰要正, 臀要敛, 裆要圆,胯要落, 膝要松,足要稳,中正平圆。轻松柔和:太极拳的架势平稳舒展,动作不僵不拘,缓慢轻灵。连贯均匀: 整套太极拳动作, 从“起势”到“收势”, 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渡转换, 都是紧密衔接、连贯一气的, 无明显停顿, 势势相随, 如行云流水, 绵绵不断。圆活自然: 太极拳动作不同于其他拳种, 它要求上肢动作处处带有弧形, 避免直来直往。体现出柔和的特点, 也能使身体各部位得到均匀的发展。协调完整:太极拳运动要求动作姿势上下相随, 内外一体, 身体各部分之间要求密切配合, 以腰为轴, 手脚呼应, 讲求内三合(心与意,力与气,筋与骨相合),外三合(手与足,膝与肘,肩与胯相合)。
(2) 提高太极拳教学的措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生有了兴味, 就肯全副精神去做事, 学与乐不可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天生, 是通过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因此, 在太极拳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尤为重要, 包括学习的动机、兴趣、能力等心理特征以及练习中体现的攻防技击特点、韵律节奏感等特有心理品质。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 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通常得以迅速、牢固的掌握。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依据运动技能相关规律, 以优美的动作, 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娴熟的技巧动作来感染学生。教学中, 如搂膝拗步, 可以先请一学生踢打教师腿部, 教师一手搂开对方踢击的腿同时另一手推按对方的胸部; 揽雀尾, 学生用直拳向老师打来, 老师双手捋化后, 引进、落空、挤出, 使对方跌倒。这样能活跃课堂气氛, 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 此外还可使学生得到暂时休息, 缓解疲劳,提高教学效果。之后不断让学生懂得太极拳在技击上的运用方法, 激发学生强身健体, 练好“功夫”的愿望和课后练习的积极性。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心理环境, 调动其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 改善和提高他们心理特征、品质, 让其不仅初次接触时产生兴趣, 而且一直延续至今后的学习、练习过程, 最终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 按层次分组教打破班级教学模式, 以年级为单位分组, 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身体素质的测试, 根据调查结果将学生按优、中、差分成A、B、C 三个层次。依据教学的可能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以及学生将来的实际应用性制定各层次目标,去突出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 灵活地把握对武术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的速度与尺度, 选择适宜的、不同层次、深浅各异的练习内容和指导方法。在课堂教学之外, 充分发挥高校武术协会的作用, 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太极拳竞赛活动, 建立以体育教师为主导, 以体育骨干为主流的太极拳辅导站。以此来拓宽教学领域, 巩固和提高教学效果。
3.改进传统教学方法
(1) 配乐教学运用背景音乐改善学生学习太极拳的态度。首先,舒缓、优美、积极向上、抒发美好情感的音乐能放松人的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便于以意行气, 以气运身, 使大脑皮层内的兴奋点集中于某一区域。这样大脑排除其他思维干扰, 左右大脑半球专注于指挥全身相关器官协作,神经系统受自我意识控制的能力和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灵活性得到相应的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得以良好调理。经常从事太极拳锻炼,可抑制大脑皮层中某些慢性病灶兴奋,对某些慢性疾病如神经衰弱等大有好处。太极拳采用的是“深、长、细、缓、匀、柔”腹式呼吸, 要求动作与呼吸配合,动作的开为吸,合为呼; 升为吸, 降为呼;变换姿势为吸,定势为呼。动作与呼吸的自然配合,增强了机体呼吸功能,减少呼吸频率,加大了肺活量,使气体交换更加充分。同时,柔和的呼吸肌运动和平缓、渐进的腹压、胸压变化,对内脏器官是一种良好的按摩。因此,长时间练习太极拳,对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具有辅助治疗的作用。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使机体骨骼、肌肉以及各关节得到全面锻炼, 而且助于胰岛素分泌物质,抑制下丘脑中枢兴奋性,终止脑垂体分泌激素进入血液,加速血液循环。同时, 太极拳运动保证了心脏在舒张期处于良好的充盈状态,搏动有力, 机体血液粘度较小, 血流通畅, 有效地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工作能力,有效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太极拳运动还可以提高机体T、B 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改善甲状腺轴及性腺轴调节效用,显著提高免疫系统功能。
(2)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形神合一”是太极拳特点之一,练拳时需要心态平和、思想集中、排除杂念,有利于调节精神状态,克服各种焦虑情绪,保持良好心态,这对物欲横流社会中的大学生尤为重要。当今社会,人们身心承受着巨大压力,容易产生焦虑、失眠、抑郁及神经衰弱等心理问题。太极拳的健心实际效用可使人们克服浮躁、偏执等心理,养成良好的心态、品性,不仅受用于个人,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不无好处。
参考文献
[1]张成忠等.关于对日本爱知大学学生实施“中国武术、太极拳”教学的效果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9(4).
[2]林旭.我国传统养生文化中科学养生观的剖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0(2).
[3]徐本力.初探传统养生对中国竞技体育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2(1).
[4]黄力生.孔子的养生思想与实践[J].厦门大学学报,1997(4).
[5]郑欣.论多媒体技术在24 式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2).
[6]蔡开明.高校太极拳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3).
[7]杜胜林,马涛.简化太极拳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搏击?武术科学,2005,2(7).
[8]竺玉明.太极拳动作与呼吸配合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19(3).
[9]郭世绂.骨科临床解剖学[M].山东:山东科技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