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慧敏课题研究试验课备课记录
昆山国际学校课题研究实验课记录
教者 | 蒋慧敏 | 班级 | 学科 | 语文 | 时间 | 12月7日 | |||||
学校主课题 | 《多媒体支持下的PBL初中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 ||||||||||
所属阶段性研究课题 | 《多媒体支持下的PBL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 ||||||||||
所属子课题 | 以《天上的街市》为例的多媒体支持下的PBL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 ||||||||||
教学内容 | 《天上的街市》 | 第 1 课时 | 课型 | 新授 | |||||||
目标要求 | 教学目标 | 能力目标: ①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 ②提高诵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知识目标: ①了解作品内容的时代背景。 ②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 |||||||||
课题研究目标 | 基于教学中的基本问题,借助多媒体,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探究,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
教学过程 | 课题实验分析 | ||||||||||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看屏幕,“晴朗的夜空,繁星点点,假如你就是图片中的女孩,面对满天的繁星,你会想到些什么呢?”(出示幻灯片)著名的诗人郭沫若凭借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而又浪漫的画卷《天上的街市》。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去领略那份美丽和浪漫。(出示幻灯片)。 二、赏美景(出示幻灯片)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圈划出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1、诗人抓住了哪些美景来营造诗的意境呢? 2、这些景中哪些写的是实景,哪些写的是想象之景? 3、诗人是如何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的? 师:诗人由街灯想到了什么?由明星又想到了(街灯),产生这种联想的原因是什么呢? 师:这种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这种手法叫联想。联想必须有相似点或相关点 师:诗人由由眼前的街灯,又想到了天上的(街市),想到了街市上的(物品),想到了街市上的人(牛郎、织女),想到了他们在天上的生活。 师:这种在头脑中对已知的事物形象进行加工,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来的新的事物形象的手法叫想象。 4、街市上的牛郎织女过着的是怎样的生活呢,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预设:悠闲、幸福、自由 | 借助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驱动,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美景的分析,了解作者如何一步步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以此了解联想和想象两种表现手法。 | ||||||||||
教学过程 | 课题实验分析 | ||||||||||
三、悟美感 1、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是怎样的呢?观看视频思考诗人描写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何不同? 2、诗人为何要对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 (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出示幻灯片) 本诗写于1921年。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此时的郭沫若,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感到极大的愤怒和伤感,但他并没有绝望,仍然不倦的探索和追求。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浪漫气息浓郁的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预设: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光明、自由、幸福、快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主题) 3、诗人觉得这种理想的生活能够实现吗?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坚信理想的世界一定能够实现? 预设:第二节诗人连用了两个“定然”,表达了一种绝对肯定的语气,表明诗人坚信那理想的世界是一定会有的;第三、四节,诗人用两个“定然”“定”来表示坚信不疑。由此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执著追求。 四、吟美句 1、诗歌诵读要求: 师:诗的境界是美好,读诗中应把握这首诗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忧郁的感情。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语速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师:诗歌应注意朗读的停顿和重音。重音并不是读得很响、很重,而是要有意识地突显出现,要与诗人的思想感情相协调。 2、齐读这首诗,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听朗读带,学名家读诗(出示幻灯片) 四、品美言 师: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而诗是语言的精粹。诗歌的语言具有哪些美感? 1、体会诗歌的节奏美 2、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3、体会诗歌的凝练美 师:诗的语言是凝练的,体会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 。 原句:不信,请看那朵(颗)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原句:远远的街灯明(现)了,好像闪(点)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明)了,好像点(闪)着无数的街灯。 五、学美文 “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这首诗作者借助联想和想象,描绘了天街美好的生活图景。同学们,充分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以“我想,那缥缈的空中”为开头,仿写一节诗。(诗歌语言的形象美、节奏美、音韵美、凝练美、情感美) 六、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联想和想象这两种表现手法,体会了诗歌的形象美、节奏美、音韵美、凝练美、情感美,课后请大家修改诗句,再次领会诗歌的特征。 | 本课题的研究主题"互动媒体支持下的PBL课堂教学研究"即是研究信息化环境下,在互动媒体支撑下,运用PBL有效促进课堂教与学的策略和手段。 通过引用视频故事,让学生了解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与诗人描绘的故事的不同,从而思考作者改动故事情节的原因,以此了解作品的主旨。 诗歌是语言的技术,借助多媒体的音频,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歌的节奏、诗人的情感。也能够克服教学中,老师在朗读上的缺陷。 通过比较阅读,既让了解了诗歌的语言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学以致用,通过写美文巩固了本课所学习的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手法,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思维。 |
备注:
课题研究试验课评价表
研究课题 | 以课程整合促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 |||||||||
教学内容 | 实验时间 | 教师 | ||||||||
项目 | 评价指标 | 优 | 良 | 一般 | 较差 | 评分 | ||||
课题研究 50分 | 课题实验目标明确 | 5 | 3 | 2 | 1 | |||||
教学内容与课题协调 | 5 | 3 | 2 | 1 | ||||||
研究方法选用合适 | 10 | 8 | 6 | 4 | ||||||
课题研究目标达成 | 10 | 8 | 6 | 4 | ||||||
课题实验分析清晰 | 20 | 16 | 12 | 8 | ||||||
课堂教学 50分 | 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 10 | 8 | 6 | 4 | |||||
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 | 10 | 8 | 6 | 4 | ||||||
教学策略与方法得当,学生思维积极,敢于表达与质疑。 | 20 | 16 | 12 | 8 | ||||||
学生学有所得,知识掌握扎实,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各类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 | 10 | 8 | 6 | 4 | ||||||
总体评价 | 总得分 | |||||||||
有关建议 | 评议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