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慧敏课题研究试验课备课记录
昆山市国际学校课题研究实验课记录
教者 | 蒋慧敏 | 班级 | 初三4班 | 学科 | 语文 | 时间 | 11、07 | ||||
学校主课题 |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 ||||||||||
所属阶段性研究课题 |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 ||||||||||
所属子课题 | 圈点勾画法培养学生读书动笔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习惯 | ||||||||||
教学内容 | 《囚绿记》 | 第 1 课时 | 课型 | 新授 | |||||||
目标要求 | 教学目标 | 1、 学习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学习课文 2、 对绿深深的热爱,文章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3、 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 |||||||||
课题研究目标 | 如何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探究,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习惯。 | ||||||||||
教学过程 | 课题实验分析 | ||||||||||
一、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就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这位作家就是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勇敢的作家,也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运用圈点的方法在生字、不理解的词语下面加上点,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题目中“绿”指什么? “囚绿”具体指什么内容? 明确:“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人居斗室为“囚”,“囚”的对象往往是人,而本文中囚禁的对象是常春藤的绿枝条。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 2、课文哪几自然段是直接写“囚绿”的?在囚绿之前、囚绿之后还写了哪些内容? (请围绕“绿”用与“囚绿”形式相似的动宾短语来概括。) 明确:(爱绿)——囚绿——(释绿)——(念绿) 三、绿之情 再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重要的语句,在课本的留白处批注出自己的阅读心得、评论。 1、作者为何对绿情有独钟呢?请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2、既然作者如此喜欢绿,为什么又要“囚绿”呢? 3、常春藤在被囚前是怎样的状貌?被囚后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可以概括出它怎样的特点?该用怎样的语调、情感去读 | 运用圈点的方法、借助工具书培养学生解决读书中的生字词。 自读课文,通过仿照示例,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概括能力。 运用圈点勾画法,用横线画出描写常春藤枝条在被囚前后情貌的语句,从中概括出常春藤的特点,并在朗读中感悟作者的情感。 | ||||||||||
教学过程 | 课题实验分析 | ||||||||||
呢? 小组讨论合作。 预设1:作者在第7段具体描写了绿友的卷须(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嫩芽(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突出它的活泼可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充满朝气,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预设2:引绿入室,枝条依旧伸长、攀援、舒放,反而比外边长得更快;枝条执意向外,“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垄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枝条衰败,“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蓬勃向上,追求光明、执着坚定,永不屈服。 预设:应带着惆怅、忧伤的情感来读,因为被囚的“绿友”已经成了“病孩子”。 4、“囚绿”前后作者对“那株常春藤”的情感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喜爱迷恋、痴爱恼怒、敬佩祝福、思念期盼) 齐读语段 四、绿之魂 作者仅仅是为了写“常春藤”吗?是否还有别的用意? 1942年4月,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后被押解到汪伪政府所在地南京,审讯时,敌人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不赞成!”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是:“绝不可能!”7月21日被害时,年仅34岁。 预设:表达了对自由和光明的追求和向往,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 五、主旨探究: 借物抒情、以小见大,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六、结语: 同学们,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幸福安康,早已没有了血雨腥风、铁蹄蹂躏。但是生活中难免还有困难挫折。当这些生活中的黑暗和风雨来临的时候,我们应当从常春藤的身上学习到忠贞和坚强,忠于理想、坚强不屈你收获的定会是灿烂阳光。 | 运用圈点勾画法,用波浪线划出能够体现出作者对常春藤情感的具体语句,体会作者对“那株常春藤”的情感变化。 联系时代背景,通过小组合作,理解常春藤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主旨。 |
备注:
课题研究试验课评价表
研究课题 | 以课程整合促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 |||||||||
教学内容 | 实验时间 | 教师 | ||||||||
项目 | 评价指标 | 优 | 良 | 一般 | 较差 | 评分 | ||||
课题研究 50分 | 课题实验目标明确 | 5 | 3 | 2 | 1 | |||||
教学内容与课题协调 | 5 | 3 | 2 | 1 | ||||||
研究方法选用合适 | 10 | 8 | 6 | 4 | ||||||
课题研究目标达成 | 10 | 8 | 6 | 4 | ||||||
课题实验分析清晰 | 20 | 16 | 12 | 8 | ||||||
课堂教学 50分 | 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 10 | 8 | 6 | 4 | |||||
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 | 10 | 8 | 6 | 4 | ||||||
教学策略与方法得当,学生思维积极,敢于表达与质疑。 | 20 | 16 | 12 | 8 | ||||||
学生学有所得,知识掌握扎实,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各类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 | 10 | 8 | 6 | 4 | ||||||
总体评价 | 总得分 | |||||||||
有关建议 | 评议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