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能生巧
熟能生巧
钱正权老师在《如何有效细读文本》一文中提到阅读文本是学生学习语文客观规律的必然。在这一点中,他强调语文学习就是要不断地积累,熟练地掌握,这样才能流畅地表达。
语文学科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传承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培育人文素养。为达到这样的目的应采取怎样的途径与方法呢?钱老师强调只能是通过多读多写。首先是读,广泛阅读,要课内精读略读浏览,更要课外阅读。钱老师还提到了鲁迅、巴金、叶圣陶等大师都强调青少年时期要多读书,多积累。钱老师提到鲁迅先生的写作经验“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看,包括读书和社会实践。钱老师还提到了专家们说了类似的话:“阅读讲究的就是一个‘熟’字,不熟,书就是书,你就是你,它还不属于你;只有熟了,能吟诵了,张口就来,就像是从你胸臆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一样,那它才属于你了!”多读多写的实践使积累和运用建立起一条快速反映的通道。
语文的学习,重在积累,积累多了,胸中便有了可用的知识,可用的知识多了,自然便可在恰当的时候把所积累的知识发挥出来。正如叶圣陶先生在《苏州园林》中说道:“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深在山间。”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正是因为胸中有丘壑,才会把这门技术和艺术发挥至极致。语文的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有多积累,才能胸有成竹,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
语文的积累,便是要多读,读,便是在积累,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积累多了,便要多写,唯有多运用,知识才会被熟练地掌握。多读多写,让积累和运用完美的结合。让知识为己所用,便真正做到了熟能生巧。
记得前段时间,听孙红艳老师的课,孙老师与学生复习古文知识,复习到词类活用时,让学生站起来说说自己所掌握的词类活用现象。有的学生真的是知识掌握很牢固,能答上好几个,有的学生竟然一个都答不上来。孙老师与学生强调,考试检测的就是你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别是现在的语文考试方向,由课内衍生到课外,谁的知识储备越丰富,谁就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是啊,语文的学习,功在平时,一天一点地积累,达到非常熟练的地步,才能想出更多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便是熟能生巧。这便是卖油翁的那句:“无他,唯手熟尔。”学习,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才能真正有所获。语文学科,更是如此。仅凭一时的侥幸,偶尔获得好一点的成绩是有的,但是,要始终保持优异的成绩,只能是坚持多读、多写。
有效的细读,便是让学生仔细地品读文本中能为自己所用的素材,熟练地掌握。
静下来,读进去,写出来,这便是语文学习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