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与不懂

懂与不懂

 

懂与不懂都是语文教育的边界,王清老师认为,有些知识技能,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必须要懂的,我们必须教,且必须教透,让学生熟记于心。有些知识情感,学生理解是需要时间的,需要一定的感情积淀的,才能真正理解的,所以没有必要一定要求学生理解透彻。

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反复与学生强调要注意的点,可还是会错。比如:拿看似最简单的默写来说,箫鼓追随春社近中的,每次都强调箫是用竹子做的,所以是竹字头,要理解了去记忆,可是下次默写还是错,他们其实没有真正去理解。箫字如此,其他字也是如此。一个字尚且如此,那一首诗内容的理解就更是这样了,没有真正去体会、理解,想当然地自我发挥。内容没有真正把握,那情感的把握就更是问题了,那种远离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那种才华横溢,却无处施展的抑郁之情;那种胸怀天下,却遭遇谪迁的愤懑之情等等,作为涉世尚浅的初中生,理解这些情感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可是我们可以教会他们通过一定的意象,一定的景物描写,一些特殊的字词等等去理解这些情感,虽然不好理解,可是积累多了,自然也就有了理解这些情感的思路,因此,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但是学生至少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情感体验。将来,他们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相信他们对于这些情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是不是就是王老师懂与不懂,要懂的就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去理解某种情感,可以不懂的就是这种情感的真正把握,可以不必强求,等他们自己有了一定生活积累,就会有自己的深刻理解了。

我们教师自身理解这些诗歌、文言文、现代文,是不是也真的就一定到达了作者想要的那种境界呢?记得,曾经开设一堂公开课《与朱元思书》,评课时,一个同事直言,曾经学生时代上课就没太听懂这篇文章到底讲些什么,今天我还是不太明白。我回想自己这堂课,虽然讲得很顺畅,好像都讲懂了,可是我真的懂了吗?我真的让学生懂了吗?去年,开车去千岛湖,在桐庐服务区休息,抬头望,那山,那云,那天,我才真正理解吴均那时的心情。那一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中包含着异常的惊喜和由衷的赞叹!曾经,只觉文辞很美,只有真正领略了此地风光,才知道那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多么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懂与不懂,都是语文的边界。在不懂的时候,教给他们一些方法,去理解,去积淀,当他们懂得以后,再有些自己的体味,这样的情感便更深刻了。语文,便是教给学生理解美,品味美,写就美。在懂与不懂之间,陪着他们一起成长。

2020年3月19日 14:29
浏览量:0
+关注

六年级3班

+关注

六年级1班

+关注

五年级5班

+关注

四(2)班

+关注

四年级3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