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特色建设规划
昆山国际学校语文特色建设
中长期规划(2014-2020)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需要长期坚持阅读及写作的实践。我校自2009年秋季全面推行语文特色建设工作以来,经过五年的努力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班级书柜初成系统,各班教室的自备图书基本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为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各种阅读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通过各班语文老师的努力,相当数量的学生作品在各级各类报刊相继发表。五年来我们共出版了《开在纸背上的花》《七彩笔七色梦》《打开另一扇窗》《当我用笔写下》等师生共读成果集,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阅读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校对儿童阅读推广逐渐重视,面对各校推广阅读的努力,我们是否还能保持领跑的姿态,是否能为“文化昆山”的建设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是值得全体老师深思的问题。如何让语文特色更加突出,我们必须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班级书柜的建设须在量与质两方面齐头并进;狠抓阅读推广计划的落实;阅读指导课须结合学生的阅读,注重方法的指导,促进学生阅读策略的形成;通过读写活动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突破学生作品发表的瓶颈,谋求更高的发表量;家校联动,把家长动员起来为孩子的阅读而努力,推动全民阅读。通过这些努力,将我校语文特色建设工作推进到更高层。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按照《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针,在达成课程标准设定的各项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在语文教学总目标内寻求突破口,打造人文校园、书香校园。以建设“书香校园”为主题,在经典阅读及儿童写作方面建设本校语文教学特色,进一步推动儿童阅读,生活化写作。通过课内外的阅读指导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与写作习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具有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的一代新人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实施原则
1.课内外打通,一体化阅读。应在日常教学中改革语文课堂,注重阅读策略的教授及阅读习惯的培养,通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更加有效地提取文本信息,形成高效的阅读策略。将课外阅读当成课内阅读效果的试验场,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检验所学技能。通过广播、电影等电教媒体,以视听等形式丰富儿童文学传播途径。
2.读写结合,读写共进。阅读既是拓宽视野,积累语言的过程,也是寻找适合自身个性的表达方式的过程。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接受社会语言规范,同时,他也在寻找与自身气质最为接近的表达方式,建立符合个人的独特的符号表达系统。作为教育者,应在儿童语言最佳发展期提供大量阅读材料,以最优秀的人类精神财富塑造健全的人格,为学生丰富多样的人生远景提供无限可能。孩子天生会读会写,这并不是一句空话。利用各国读者公认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走进阅读天地,踏上写作之旅,建设我校语文教学特色,是一条可行之路。
3. 师生共读,共同发展。在语文特色建设的过程中,倡导语文教师身体力行,通过儿童文学及相关理论书籍的阅读,不仅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及学术功底,同时更有利于儿童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
4. 家校联动,生成合力。家庭是儿童成长最重要的环境,家庭氛围从最根本上影响儿童的成长。只有把家长动员起来,加入到共读的行列里,我们推广阅读的努力才会发挥最大效益。
(三)发展目标
通过语文特色活动,为学生语文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1.每年30到50本书,小学六年完成200到300本的阅读量。利用阅读指导课、午间共读时间、自主阅读时间及家庭阅读等机会,指导学生结合必读书及推荐书目的阅读,阅读大量优秀图书,包括但不仅限于文学、历史、科学及艺术著作,通过阅读积淀丰富的精神财富,为人生打上丰富的底色。阅读数量实行下保底上不限原则,每位学生确保每学期15本,寒暑假5本,六年200到300本。初中7到9年级每学期阅读15本左右,三年总量80本。
2.“1+18+X”模式积累经典诗文。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5首及18册语文教材内诗文在9年内首首背诵、默写。另通过各班自行拓展等方式,引导学生诵读积累一定数量的经典诗文。从3年级起,每学期每班拓展经典诗文15到20篇,到6年级小学毕业时,每位学生通过诵读背诵100到150篇经典诗文。7-9每学期背诵15篇,到初中毕业时,共积累75篇经典诗文。
3.读写结合,自主创作。通过课内实施课程标准内的有计划有指导的写作及课外自主写作,使学生在写作实践爱上写作,掌握写作的基本技能。学期内结合阅读完成四到六篇读后感,利用寒暑假期完成两到四篇读后感,每学年完成五到十篇读后感,三到六年级共完成四十到八十篇读后感。每年完成生活写作三十篇,三到六年级共完成一百二十篇生活作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整理自己写作的成果,以作品集的方式呈现个人成长。鼓励学生积极向刊物投稿,有条件的学生能出版个人创作的作品。7到9年级,每学期学读书笔记20篇,生活作文每学期40篇。
通过语文特色活动,为教师专业发展助力。
4.在阅读推广活动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是儿童阅读推广的中坚力量,将儿童阅读推广活动与教师专业成长有机融合,使教师在活动中获得发展。通过专业书籍的理论引领、专家学者的指导、阅读指导课研讨交流、儿童阅读推广实践经验撰写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成长。每位语文教师每年阅读10到20本儿童文学及理论著作,鼓励教师将阅读交流课实录、儿童阅读随笔等经验总结向教育杂志投稿,或续集出版,使教师在推广阅读的过程中享受到成长的喜悦。
通过语文特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5.从校园文化的角度打造品牌性特色活动。将上阶段阅读推广过程中探索到的经验加以总结,将作家讲座、图书漂流、阅读达人赛、古诗文诵读、最美读书卡评比、阅读指导课交流评比、儿童阅读沙龙等活动打造成品牌性特色活动,每年策划一到两次讲座,其余活动结合阅读节整体策划。在语文特色建设发展过程探索新的活动形式,力争创造出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语文特色活动单元。
通过语文特色活动,大力推动全民阅读。
6.大力推广亲子阅读。积极向家长宣传儿童阅读的益处,促进家庭亲子阅读,在家校之间形成联动效应,让儿童阅读在更广泛更深远的层面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通过书香家庭的评比,促进家庭藏书的数量与品质提升,力争每个学生家庭藏书达到200本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规范班级书柜购书及运作管理。通过年级共读书目、班级必读书目及年级推荐书目等书目推荐的形式,引导班级书柜建设向高质高效的层次迈进。
(二)落实阅读指导课。每周一节的语文综合实践课为阅读指导交流课时间,各班根据本班的阅读计划落实阅读指导课。午间阅读时间师生共读也应得到保障。
(三)促进学生作品发表。实施学校网站发表作品推荐发表策略,将各班优秀作品集中在网站发表,并由网管老师挑选其中最优秀的作品向各主流报刊杂志推荐,同时鼓励各班语文老师将本班学生作品向外推荐,班级与学校多方努力,争取更高的发表率。
四、重点工程
(一)每年一度阅读节。阅读节作为师生共享的阅读盛宴,一方面展示我校阅读活动的成果,另一方面通过活动将阅读气氛推向高潮。每年的阅读节都应该认真策划,细致安排,全面落实,保证阅读活动的质量。
(二)阅读指导课研讨活动。阅读指导课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最有效的方式,因此不断探索阅读指导的方法是高质量阅读活动的保证。通过阅读指导课研讨及儿童阅读沙龙活动,使全体语文教师在观摩与讨论中掌握、优化阅读指导策略。
(三)经典诗文诵读擂台赛。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竞赛活动,让全体学生在诵读中享受经典诗文的诗意及美感,使经典诗文深入人心,激起学生传承中华文明的决心。
(四)师生阅读成果结集出版。将师生在语文特色建设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化为作品集,谋求正式出版机会。力争在语文特色建设深化阶段涌现更多的师生个人专辑。
五、保障措施
(一)注重硬件软件建设,着力营造儿童阅读的良好环境。将班级图书基金运作透明化、规范化,吸引更多关心儿童成长的社会人士加入儿童阅读推广队伍,保证班级书柜建设资金。通过优秀书目充实班级书柜,在学校网站开通阅读书目推荐定期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开展阅读交流,举行各种阅读竞赛,在校内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二)加深阅读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以确保课外有充足的时间交给学生自主阅读。关注教师阅读质量,着力提升教师文学鉴赏能力。教师阅读的眼界决定着所任班级学生的阅读高度。教师阅读过大量儿童文学作品并能准确辨识儿童文学作品的高下,才能带给学生更好的阅读建议。教师通过自己的阅读行为建立起稳定有效的阅读策略,才能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策略。
(三)将晨诵午读、阅读指导课、课前两分钟诵读确立为制度广而告之,狠抓落实。
(四)通过书香班级、阅读之星、诗文精英、阅读达人、小小作家、最美读书卡等形式的评比,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阅读与写作,创造更辉煌的成就。
(五)制定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把各项特色活动作为制度确定,确立责任人,从制度层面保障特色活动顺利进行。
六、组织实施
成立语文特色建设领导小组,发展核心组员,以年级组为单位组织落实方案实施,各班结合本班实际制定具体落实方案,及时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报告特色建设小组。特色建设小组要与教导处、德育处、大队部等部门加强沟通,统筹协调,明确工作安排及时间进度,做好督促检查和跟踪分析,将我校语文特色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昆山国际学校语文特色建设领导小组,具体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丁 平 刘恩樵
副组长:袁干斌 黄 英 吴益民 王 英
陈兆亚 刘海英
组 员: 李晓梅 华红艳 杨晓敏 胡晓霞 李雯靓
孙红艳 陈惠芬 蒋慧敏